失衡的舊金山(上):一街之隔的富裕與赤貧

失衡的舊金山(上):一街之隔的富裕與赤貧

這個月開始,我將為天下雜誌集團的子頻道《換日線 Crossing》寫作,以每月一篇的觀點專欄,分享並探討社會議題和舊金山的人文趨勢。首兩篇系列文章,Natalie不想覆述眾所皆知的舊金山灣景、綠地、大橋、彩色小屋、咖啡與美食的魅力風情。我想與你們分享的,是在這深獲全球觀光客熱愛的美麗城市背後,正在成長蛻變中掙扎的真實樣貌:

一個失衡的舊金山。

From this month onwards, I started writing a monthly column for a Taiwanese media – Crossing. It is a sub-channel of CommonWealth Magazine Group. I will be writing topics range from social issues to current trends in SF, and am happy to share that my first article is online now! (*Edit: Sorry, I realized that Google Translate is very bad at translating Chinese articles, hopefully there will be better apps in the future.)

失衡的舊金山(上)集,原文同步刊登如下 :

 

定居舊金山邁入第四年,朋友總會問起我和老公麥克:「舊金山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?」相視而笑,這個問題我們每年都會問自己。而答案,從第一年的感覺「永遠都有新鮮事」;第二年在派對或餐會,「不管遇到誰都是科技人」;第三年,走在街上開始覺得「好像更擠了」;如今感受更是複雜,「這真是個奇怪的地方!」我們說。

舊金山,是全美貧富差距最大的城市。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(Brookings Institution)的最新調查,舊金山市前 5% 最高收入者的平均年收入值為 423,000 美金,為全美之冠,超越矽谷聖荷西、華盛頓特區、和紐約市。與同城市裡後 20% 的最低收入者的平均年收入 24,815 美金相比,貧富差距整整為 17 倍。在這裏,富與貧經常僅是一街之隔。

 

富裕與赤貧比鄰而居

舊金山新興的潮流地首推密遜區(Mission District),1940 至 1960 年代開始,逃離中美洲戰亂的墨西哥人與中美洲人民舉家遷徙至此,帶來傳統的拉丁料理、不修邊幅的熱情、和令人震撼的壁畫藝術。

近年,拉丁風情的街容逐漸洗滌褪去,特別是由第 15 街至第 22 街的瓦倫西亞街(Valencia St.),多是穿著 T 恤與牛仔褲的年輕雅痞新貴,斜背 150 美金的在地品牌潮流郵差包、手持一杯獨立烘培名匠咖啡。沿街有知名的手工巧克力坊、精緻版的塔可餅酒吧、復古風的紳士理容髮廊、中世紀現代主義設計的進口傢俱店……咖啡烘培館外,鎖著整排上千元的手工客製化單車。

在第 16 街口轉身朝東走,前往與瓦倫西亞街平行的密遜街(Mission St.),景象迥然不同。僅僅一個街區之外的 16 街密遜地鐵站(16th St. Mission Station),毒販、毒癮者、酗酒者、流浪漢在此圍聚,衣衫襤褸的乞者向過往的行人招呼乞討。從地鐵站往北與南延伸的數個街口,是在地人能避則遠之的路段,特別是夜晚獨行。

市中心第 8 街至第 11 街的市場街,又稱中市場區(Mid-Market)發展更是迅速。2012 年以前,這裡多為鐵欄深鎖的廢棄建築,犯罪滋生,是令市府頭痛的黑街。景況在 Twitter 總部浩蕩進駐後,有了轉機。更多的熱門科技公司,包括被微軟收購的 Yammer、預備上市的 Uber 等陸續跟進,附帶上萬名年輕的軟體設計工程師。故往的空店面已由高價有機綜合超市、調酒與紅酒吧、生蠔吧、乳酪市場、咖啡館取代,廢棄建築也重建成豪華出租公寓。以 Twitter 總部對面的新豪華公寓租案 NEMA 為例,一房一衛每月租金高達 4,500 美金,滿租率已屆 96%。

穿越市場街,往北走過富麗堂皇的舊金山市政廳,頓時踏入舊金山市最貧窮的區域──田德隆區(Tenderloin)。田德龍區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為 19,252 美金,除了貧困,這裡也是犯罪最猖狂的集中地。

根據舊金山警察局的統計,舊金山的前十大犯罪集中地,就有 7 塊屬於田德龍區或相鄰街段。曾有前來舊金山洽公的朋友,誤打誤撞地租了間田德龍區裡的平價旅館、加上配合的工廠也在週邊不遠處,他短短三天兩夜的首度舊金山之旅,便大多耗在田德龍區裡,行經處處席地而躺的街民、時不時怒吼大叫的精神病患、眼神游離的毒癮者。離去前,他不可置信地看著我說,「舊金山哪有漂亮?這裡真是超噁心!」我略感抱歉地笑,「是因為你剛好見著了我們最糟的區域。」

 

芒刺在背的遊民問題

流浪漢人口的居高不下,倒也是舊金山芒刺在背的老問題。2005 年,舊金山的流浪漢人口已達 6,248 人,10 年後,情況更見惡劣。根據 1 月份的統計資料,舊金山仍有 7,539 位無家可歸的遊民,其中,有 853 位是 18 歲以下的孩童。非營利社會問題研究機構ASR(Applied Survey Research)進一步訪問這些遊民,發現失業、酗酒或毒癮,連續 5 年蟬聯遊民流離失所的兩大主因。

2012 年爆發的舊金山軟體科技潮,雖然提升了城市整體經濟的發展與稅收,也帶動服務業和觀光業更加蓬勃,對於落魄街頭的遊民而言,生活卻也沒有比較輕鬆。高達 89% 的遊民仍然無法找到工作,最大原因?令人諷刺地是「無法提供業主要求的長期住址」(No Permanent Address),成了「因失業而無家、因無家而失業」的惡性循環而酗酒或毒癮,再度登上排行榜第二大。接著,才是殘障、年齡因素。

目前,僅有 32% 的遊民居留在臨時庇護所(Shelter),另有 10% 的人關在監牢、醫院以及勒戒所。換句話說,超過半數(58%)的遊民,每日露宿街頭與公共場所。不僅遊民情非得已、居民飽受困擾、對市府而言也是龐大的負擔。過去 10 個月,市府公共工程單位已獲報消毒了 1 萬 151 處人行道上的人體排泄物、清理 2,176 件廢棄針頭、移除 3,690 處非法紮營。市民的不滿情緒如同壓力鍋悶燒,使舊金山市長李孟賢(Ed Lee)不得不警覺:「流浪漢問題將會是接下來的施政焦點。」

今年 3 月底,市政府在 16 街密遜地鐵站旁設立了一個臨時的試驗機構,稱作「導航中心(Navigation Center)」,讓遊民能攜同伴侶甚至寵物入住,共 75 張床位。不同於一般庇護所,這裡更像是「多合一」援助中心,結合住宿盥洗、24 小時食堂、洗衣設施、戶外庭院。重要的是,提供一對一諮商師,目標在短期內協助遊民找到長期支援性住宅、前往勒戒或回家。至今,「導航中心」已經協助 60 位遊民遷移到長期支援性住宅、34 位返家,績效斐然。

「導航中心」或許能成為解決舊金山市遊民問題的第一道曙光。但擁有一個能長期居住的家,只是遊民再出發的第一步。後續,如何協助遊民重返工作市場,創造能自立自足的穩定收入,並永久杜絕酗酒與毒癮的惡習,更需要政府與社會的持續關懷。

 

延伸閱讀:失衡的舊金山(下):「還我居住權!」科技之都的反科技怒吼

Follow《舊金山﹒輕生活》臉書專頁

Written by 舊金山﹒輕生活

著有《舊金山自助超簡單》、《西洋節慶好好玩:輕鬆上手的派對指南》,並為天下雜誌集團《換日線 Crossing》撰寫專欄文章。 Email: eatplaylovesf@gmail.com | Facebook: /eatplaylovesf